【中心调研】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展望
时间1:2019-01-02 文章来源:《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7年8期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编者按:今年411日,农业部在浙江安吉召开了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会议论坛上,受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委托,中心副主任詹慧龙同志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做了主题发言,现将其观点整理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倡导下,经过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努力,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展、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重要力量,成为都市居民生活出行的首选方式和新的行为习惯。

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令人欣喜

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模迅速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模式日趋多样,效益显著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呈现出五个鲜明特征。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政府带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数量持续增长,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经营主体达30.57万个,比上年增加近4万个,增幅15%。从业人员达845万人,新增就业55万人,同比增长7%;带动农户达到672万户,新增122万户,同比增长22%。全年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与2015年持平;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1.29亿人次,占同期旅游人数的69%,成为市民出行旅游的首选。当年全行业投资总额近3000亿,增加400亿元,同比增长15.38%,成为旅游投资的新热点,资金反哺农村、支持农业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内涵不断丰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以文铸魂、以景绘魂、以情述魂,演绎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勾勒令人神往的故乡,书写动人的乡愁,开发并推出一大批人无我有、特色鲜明、文化浓厚、吸引力强的特色文化产品。以黑龙江为代表的高纬度地区,开发打造了冰雪休闲与农事体验项目;以陕西袁家村、山西皇城相府、成都“五朵金花”等为代表的乡村,围绕区域民俗文化开发益智体验新项目;以广西、新疆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突出民族特色文化和地域风情,不断丰富拓展休闲农业新内涵,等等,这些具有鲜明主题、区域特色、丰富内涵的有益探索,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的文化更加浓厚、色彩更加绚烂、韵味更加充足、前景更加光明。各地围绕产品创意、包装创意、活动创意、景观创意、营销创意等,精心开发出一批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在公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项目活动或周边产品,展现了创意创新成果,丰富了休闲体验内容,更增强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据初步分析,各地已累计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意精品万余件。

(三)类型模式异彩纷呈在主题模式上,涌现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内容的休闲农庄,以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充分展示农业生产过程、田园风光的农业观光园,以彰显传统农耕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民俗村,等等,主题特色缤彩纷呈。在产业特色上,各地积极细化延伸,依托优势产品、特色资源及区位地理的独有条件,开发出冰湖冬捕、游船垂钓等休闲渔业项目,犊牛饲喂、挤奶观摩等休闲牧业项目,以森林康养为主的休闲林业项目,等等,既展现了区域农业生产及产品的不同特色,更拓展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同时,各地立足创新挖掘,精心开发出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高端民宿、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等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休闲体验活动,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单一向多元、粗放向精细、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发展格局。在发展主体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热情参与并积极涌入转变;在空间布局上,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在服务设施上,从传统、简陋、功能单一向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在发展定位上,从休闲观光单一功能向休闲度假、教育体验、养老养生、餐饮住宿、文化传承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注重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在权益共享上,从“老板乐”向“农家乐”转变,更加注重多方联动发展,建立起农民、政府、企业多方权益联结共享机制;在融资形式上,从以自有资金或直接借贷为主,向对接、登陆资本市场转变。

(五)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增加1300亿元,同比增长30%。休闲农业总收入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大幅提升至2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3641.5亿元,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的63.9%。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留住了乡愁,留下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总体来看,各地狠抓了五个环节,实现了五个“新突破”。一是狠抓组织领导,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新突破。各地行业管理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将其摆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推动行业发展。二是狠抓政策创设,在支持力度上实现新突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等14个部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政策,出台发展意见。各省(区、市)也出台政策,整合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三是狠抓品牌创建,在典型带动上实现新突破。农业部重点打造了“3+1+X”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各地纷纷开展了特色各异的品牌创建和农业嘉年华节庆活动。四是狠抓文化挖掘,在传承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农业部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各地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活动。五是狠抓主体培育,在扶持壮大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省级行业社团组织,加强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二、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采集全国267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6年的数据,从增长、规模、投资、就业、消费、贡献、效率、潜力等8方面18个指标,对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做了初步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判断。

1 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及含义

单位

增长指数

收入增长

年度休闲农业总收入

亿元

游客增长

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

万人次

规模指数

总量规模

经营主体数量

资产规模

经营主体资产总额

亿元

占地规模

经营主体占地面积

万亩

投资指数

总投资

投资总额

亿元

政府财力支持

政府扶持资金

亿元

就业指数

----

从业人数

万人

消费指数

-----

农副产品销售额

亿元

贡献指数

利润贡献

休闲农业利润总额

亿元

税收贡献

休闲农业企业缴纳税收总额

亿元

增收贡献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

效率指数

创收效率

休闲农业收入总额占第一产业的比重

%

就业效率

休闲农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

潜力指数

总体支撑条件

GDP

亿元

总人口

万人

农业支撑条件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业总人口

万人

依据指标分析,现阶段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有以下几个区域性分布特征。

(一)从区域角度看,总体上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

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区域的指数排序分析,华东地区一枝独秀,西南、华中地区单项突出,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总体偏弱。

1.华东地区综合实力最强。该地区的增长指数、投资指数、消费指数、潜力指数、贡献指数的分值在七大区域中最高,规模指数、就业指数和效率指数也分列2-4位,呈现出很强的综合实力,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表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本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消费能力和消费人口聚集度具有很高的关联度。

2.西南地区规模指数最高。该地区规模指数最高,增长指数、就业指数、投资指数仅次于华东地区,但消费指数和贡献指数偏低,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距,这也是该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但消费能力偏弱的客观反映。

3.华中地区就业指数最高。反映出,该地区农业产业类型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所拥有的农业产业资源相对丰沛,能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潜力。

4.“三北”地区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在多项指标中,华北、西北、东北地区不仅位居后三名,多数单项指数分值与排名前两名地区均有较大差距,整体上反映出,“三北”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偏低。

2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的区域描述

指标

增长指数

规模指数

就业指数

投资指数

消费指数

潜力指数

效率指数

贡献指数

华北

0.055

0.101

0.053

0.055

0.036

0.087

0.178

0.092

东北

0.057

0.083

0.05

0.036

0.008

0.092

0.173

0.136

华东

0.105

0.116

0.094

0.103

0.098

0.151

0.218

0.139

华中

0.088

0.108

0.134

0.079

0.036

0.143

0.263

0.128

华南

0.074

0.105

0.092

0.070

0.024

0.081

0.268

0.111

西南

0.088

0.154

0.114

0.092

0.027

0.132

0.250

0.098

西北

0.042

0.062

0.036

0.028

0.035

0.065

0.201

0.076

 

(二)从县域50强的分布看

按综合指数测算排序,综合排名前50强的县域分布为:华东地区20个,数量位居第一;其次是西南地区,占据12席;华中、华北分别为9个、5个,而东北及西北地区入围的县域数量均为2个,华南地区无一入选。总体上,50强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

8个单项入围50强的县域数量看,华东地区入围8个单项50强的县域数量均在两位数以上,总席位达到162个,占400个总席位的40.5%;西南地区有两项指数达到两位数,其余均是个位数,但均在6个(含)以上,其占有的总席位占总数的18.25%;华中地区也有两项达到两位数,有5项指数拥有6-9个席位,其总席位占总数的15.75%;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没有一项指标达到两位数,达到6个以上的均不超过两个;华南地区有6项指标为0-2个,最高的也仅是4个。这一分布,客观反映出,华东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居于领头羊的地位。

三、未来发展机遇良好,前景广阔

事实表明,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处在蓄势聚力、整合转型的历史阶段,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发展机遇方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和基础条件等更加有利。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需求持续强劲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形成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休闲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并呈多元化趋势。201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100美元,休闲度假消费需求强劲。

二是假日政策持续向好居民全年闲暇时间达115天,国家推行2.5天弹性休假制度。主要长假日期间,七座以下小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激发了出行积极性。

三是交通条件持续改善2016年高速铁路投产里程超过19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700多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6辆私家车。自驾游逐步兴起,自驾游人数占旅游人数比例达60%

四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望和行动与日俱增城镇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空气环境恶化,雾霾多发,使居民远离城市,回归乡土,放松身心的意愿更加强烈,出行的数量频次不断增加,旅行路途日程不断延长,成为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面临挑战方面,既有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亟待改善问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不高,基础设施滞后、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外部环境上,还存在重视不足、政府投入不够,缺乏培训、人才素质不高,创意创新不够、缺乏吸引力等制约因素。

在未来趋向方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产业形态更高级、产业水平提升、产业贡献日益凸显的态势。

一是产业形态将向更高层次发展,越来越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需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信息等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新业态,增添新动能,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多样、质优品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从供给侧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需要。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规划设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设施装备更加先进,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更加优良,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是产业贡献将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贡献将日益凸显,各级政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了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动发展,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缩小城乡的基础设施、居民文明素质和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动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