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动态要闻
江苏常熟: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常熟路径
时间1:2022-11-04 文章来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一、基本情况

  江苏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近年来,常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指示精神,以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千村美居”工程为抓手,高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坚持普惠性、广覆盖、全市域推进,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常熟市碧溪街道浒东村梅园“千村美居”工程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推进“规划设计”为前提,强化公共空间治理,打开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格局”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千村美居”工程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根据村庄区位、整体风貌、文化历史等因素,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村庄类型,引导不同类型村庄差别化发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户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商议,做细做实“村庄优化提升方案”,整合周边各类资源,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闲置宅基地等存量资产,构建具有村落肌理之美、建筑形态之美、文化内涵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乡风文明之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是坚持拆违清障。因地制宜制定拆违政策,一以贯之实施拆违方案,公平公正形成会审机制。在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村内违章建筑得以拆除,拆违后的裸地按照面积大小、地理位置和地块性质等进行生态修复和升级改造,大地块用于补充耕地,复耕复垦后的建设用地指标每年还可换取“挂账结息”补贴,小地块用于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变成了健身步道、健康游园、议事阵地、美丽菜园和停车位等,实现拆、建“无缝衔接”,力促“疤点”成“亮点”。

  三是探索农宅归并。常熟市将自然村庄农宅定位方案,作为“千村美居”建设的前提条件,强化农宅翻盖“带方案审批”和“双签约管理”。在前期拆除违建、打开村庄内部空间的基础上,针对犬牙交错、零星杂乱及紧小宅基地探索开展“组团式”翻建或归并移位,既保障了村民住房的合理需求,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村庄风貌和土地资源空间布局。            

  (二)坚持以实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打造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样本”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运维

  一是推进污水治理。常熟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农村地区村庄形态各异、空间分布零散、污水管网难以全覆盖的问题,因地制宜选用相对集中、村组处理和分户处理三种分散处理方式,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5年在全国第一个试点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PPP项目,截至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二是实施厕所革命。建立市级农村“厕所革命”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局工作。2009年底,常熟市已顺利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任务。近年来,结合“千村美居”工程,制订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按照“布局合理、卫生整洁、环保美观、方便实用”的要求,推动农村公厕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成农村公共厕所4580座。

  三是打造田美乡村。结合人居环境改善和“千村美居”建设,统筹谋划推进村庄改造与农田建设。针对自然村庄周边相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进一步优化区域内部道路、沟渠林网,突出地域农业产业及文化特色,发挥农田规模生态优势,使田容与村貌相得益彰,打造出“远看是风景,近看是公园,体验是农业,回味是乡愁”的“田美乡村”新风貌。

  (三)坚持以深化“五治融合”为导向,推动村民共治共享,探索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模式”

  一是发挥“先锋领治”引领作用。各部门、板块成立了“净美家园”行动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千村美居”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28位市领导、80个市级机关部门分别挂钩联系镇村,2022年以来各镇(街道)共计236位党政班子领导参与“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1325次。共建立镇、村、自然村组和网格“净美家园”行动支部631个,累计发布人居环境类先锋领治活动任务973次。

  二是发挥“村民自治”主导作用。各行政村因地制宜制定了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方面可操作性强、包含奖惩激励约束等内容的“村规民约”。以“有事好商量”“民主议事会”等协商议事机制为引领,建立了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运用多种村民自治管护模式开展长效管理工作。全市有3873个自然村组13.86万户农户实行“宅前屋后”三包制度,累计有1632个自然村组的6.16万户农户实行“积分制”管理。

  

  农户“积分制”管理兑换实物

  三是发挥“履约法治”保障作用。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宣传力度,打造了“一镇一品”三农法治文化特色品牌,“一村一法律顾问”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立了常熟市“村规民约履约评议制度”及工作流程图,全市已有208个行政村开展了“村规民约履约评议”活动。

  四是发挥“乡风德治”教化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载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20年以来,累计收到乡贤捐资捐物捐项目达6111万元。常态化开展“美丽庭院”“美丽菜园”“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评,累计建成美丽菜园1669个,美丽庭院4103个。

  五是发挥“数字智治”优化作用。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中的应用。对接市、镇两级集成指挥中心,制定落实了网格员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日常巡查中的12类责任清单。推进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智慧监管平台,启用常熟市人居环境“随手拍”小程序,以考核及时整改率来倒逼各类问题限时解决,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洁。

  (四)坚持以强化“产业融合”为目标,构建农文旅协同发展机制,探索新时代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风貌”

  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依托“千村美居”工程,选取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建设相对成熟的村庄开展个性化培育指导,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常熟市累计建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10个,苏州特色精品乡村11个,苏州特色康居乡村1100个,苏州特色康居示范区6个;争创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1个、示范村18个。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千村美居”建设推动“美丽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发展农村经营主体,壮大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新业态。目前,经行政审批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402家,其中示范家庭农场省级23家、苏州市级12家、常熟市级367家。成功建成6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8家苏州共享农庄(乡村民宿)。

  三是巩固产业发展成效。积极探索建设乡村精品美游路线,打造精品美游品牌,深入挖掘培育本土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建设了一批农耕体验基地、教育基地和文化场馆,打响了“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乡村群众文化品牌。“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经验启示

  “千村美居”工程实施三年以来,常熟市探索建立了建设、验收、长效管理等一整套体制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成功经验,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供了现实样本。

  一是必须建立党委统筹、高位协同的推进机制。要坚持落实党政“一把手”领导亲自抓的整治体制,切实落实好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合理优化充实工作力量,注重总结提升。坚持以“抓实、抓细、抓具体”为导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实施方略。要科学民主制定各项规划,强化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注重“优化提升方案”的合理务实。综合考虑地域、民俗、经济水平和村民期盼等,为村庄“量身打造”规划发展方案,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

  三是必须强化督查考核、联动联促的保障措施。要落实“市抓考核、镇抓统筹、村抓落实、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的治理模式。各级干部加强调研督查,加强对问题原因“问诊把脉”的能力,并针对不同情况实施“靶向治疗”,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坚持优化提升与长效管理并重,深化“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

  四是必须突出问需于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本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出发点,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议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整治为了人民、整治依靠人民、整治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连锁反应带动“产业兴旺”发展,最终实现村民“生活富裕”,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得更快更远。

相关附件: